上志商业

热点

留英学子抒写光阴的故事

时间:2022-09-17 15:08

  1972年,中英两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后不久,16名中国青年赴英国留学。50年后的今天,中国已成为英国最大留学生生源国,有更多中国学生在英国开启了自己负笈海外的求学之旅。

  9月9日,由欧美同学会主办的“纪念中国公派留学英国50周年论坛”在京举行,论坛以“开创新时代中英教育、科技合作新纪元”为主题,中英两国政府要员、教育界知名人士、科学家、企业家、金融界人士等200余位嘉宾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出席开幕式。

  发挥好青年留学人才的作用

  公派留学政策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缩影,发挥了引领留学事业、培养国际化人才、增进中外人民友谊的重要作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欧美同学会会长丁仲礼在论坛开幕式致辞中指出,面对全球挑战和历史机遇,中英两国要相互包容、增进互信、加强合作、互利共赢。面向未来,希望两国青年特别是青年留学人员,要传递好中英友好的“接力棒”,坚定信心、厚植友谊,持续推进两国友好关系发展的历史进程。

  中英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以来,两国都曾互派留学生,为两国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材,中英两国大学的教育科研水平也因为交流而不断提升,中英之间的合作有了更多桥梁和纽带。此前在“纪念中国公派留学英国50周年论坛”媒体推介会上目前在英的中国留学生超过22万人,英国在华的留学生规模也达到了近2万人。

  据欧美同学会秘书长王丕君介绍,举办此次论坛,就是希望为两国教育界、科技界、金融界的专家学者、有识之士和两国青年一代,搭建一个具有民间性、开放性、国际性的交流、对话、合作平台,既希望平台能强化由留学建立的情感纽带,也希望通过平台实现知识、技能的交流与联络,从而不断增进相互理解与信任。

  留英学子要做中英合作的桥梁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长吉姆·麦克唐纳曾在50多年前来过中国,在西安交通大学与不少教职人员建立了深厚友谊,有些至今还保持联系。他所在的院校多年来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中国顶尖学府合作频繁,在他看来,这些合作将推动可持续发展、新能源以及其他前沿领域的研究,为中英双方培养出更多充满激情与责任感、拥有良好学术背景的人才。

  作为1973年第一批赴英公派留学的人员之一,外交部原副部长、博鳌亚洲论坛理事会原秘书长周文重在英国留下了一段难忘的留学时光。他先后在英国巴斯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了两年,“留学生活的学习内容很丰富,生活节奏很紧张,这很锻炼意志。我不仅学习了语言课程,也学习了一些外交工作需要的专业课程。回国后我调入外交部翻译室工作,1978年末中美建交前夕,我被派到华盛顿的中国驻美联络组工作,此后面对诸多外交工作、经手处理很多事务时,当年留学所得到的锻炼都帮助了我。”周文重说。

  欧美同学会留英分会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同样曾经留学英国。上世纪90年代初,他获得国家公派留学的机会前往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做博士后,此后又前往美国哈佛大学研修3年,回到牛津大学工作3年后,高福选择回国,开展病毒学和免疫学研究。

  在高福看来,中英双方在语言、文化领域增进了解的交流活动,有利于求同存异。在此过程中广大留英学子要做好中英合作的桥梁,做好民间外交的生力军。“如今,面对公共卫生、气候变化、环境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时,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我们必须要团结起来,这样才能促进世界的发展。中国的留学开放政策不光为自己服务,也能通过交流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此次论坛聚焦科教合作、金融开放、数字经济等中英合作中的重要领域,特别设置了主题分别为“中英教育交流互鉴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科创引领数字经济未来”“中国金融开放新格局——与中英合作展望”的三场平行论坛,中英两国政要、有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具有前瞻性的探讨和展望,推动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务实有效合作,共话中英两国相关领域合作的美好未来。

  近年来,欧美同学会为中英两国之间友好交流与合作做了不少工作。比如,举办“第十七届21世纪中国论坛”及多项学术交流会议,内容覆盖科学、教育、文化等方面,与此同时,欧美同学会还积极促成在中英经济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欧美同学会留英分会则推动英国企业、中英合资企业进入地方产业园,组织过多场英国商会在中国的恳谈会,还通过分会平台向在英留学生推介国内一系列创新创业引才政策。

  “当前,虽然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共同挑战,但加强中英民间友好、扩大人文交流、深化金融科技合作,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和两国人民愿望。”谈及举办本次论坛希望达到的目标,王丕君强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英两国的留学生是中英关系的见证者、参与者和贡献者,中英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离不开包括留学人员在内的有识之士的努力推动和共同维护。“讲好这些故事,对增进两国人民相互理解认知、推动中英关系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