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志商业

热点

山海共潮生——闽宁协作升级助推乡村振兴

时间:2022-09-10 16:51

  9月6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山海共潮生——闽宁协作升级助推乡村振兴》的报道。

  从东海之滨到六盘山麓,26年前,闽宁跨越山海千里结亲,携手共克世纪贫困。26年来,福建千余名干部、专家牢记嘱托,将资金、技术、理念打包行囊,一路向西北。在西海固摆脱贫困和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中,福建和宁夏共同勾勒出恢弘底色。

  1996年,在党中央作出东西部结对帮扶的战略部署下,福建和宁夏建立起对口协作关系。从此,武夷山六盘山肩并肩,闽江水黄河水相辉映,东西部协作的“闽宁模式”生动上演。

  9月4日,闽宁协作第二十六次联席会议在宁夏银川市召开。福建和宁夏再次相约,不断加强产业合作、资源互补、劳务对接、人才交流,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推动闽宁协作走实走深。

  如今,“苦甲天下”之地振兴发展,闽宁携手的情谊历久弥坚。面对新时代、新起点、新契机,两省区勇立潮头协作共赢,再启新征程。

  40岁的马雅铃,今年一口气在7个温棚内外试种了流星蜜瓜、台湾长果桑、益生菌西红柿、黑花生等近10种果蔬,这些听上去新奇的品种正在闽宁镇的“金沙滩”上茁壮生长。

  1996年,福建和宁夏两省区党委政府根据中央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决策部署,决定全面开展闽宁对口扶贫协作。1997年7月15日,闽宁村正式奠基。

  如今,闽宁村已成闽宁镇,人均年收入由500元增至1.6万元,这个当初“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戈壁滩已经变成远近闻名的特色小镇。

  26年前,14岁的马雅铃跟随父母,从山大沟深的西海固来到400公里外的“干沙滩”,成为闽宁村第一代移民。之后,这个山里姑娘的新生活与3000公里外的福建人联系在一起。

  跟着福建客商种有机菜,“碰见”福建专家讲技术,2017年开始,马雅铃不断尝鲜,今年种植的一棚流星蜜瓜毛收入达10万元。“看我温棚种得好,赖老师主动为我试种新品种兜底,找人帮我从福建购买种子,防控病虫害,虽然风险很大,我也敢放胆去做。”马雅铃说。

  马雅铃口中的“赖老师”,是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福建省第十二批援宁工作队闽宁镇工作组队员赖瑞云。福建专家的技术帮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延续至今,与时俱进。今年赖瑞云和伙伴们在马雅铃的温棚里直播带农货,她没想到自己能把农产品销售到区外,为农户增收。

  20多年来,闽宁镇产业初具规模,酿酒葡萄、肉牛养殖、设施农业实现集约化发展。伴随着机械轰鸣声,9月3日,在两省区干部群众的见证下,闽宁产业园正式奠基,银川市永宁县将与厦门市湖里区、思明区三方开展深层次合作,依托闽宁镇现有优势产业,打造闽宁对口协作现代产业集聚区。

  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近6700家福建企业,8万多福建人,让一颗颗紫色葡萄在贺兰山下破土,让一朵朵小蘑菇在宁夏大地上绽放,让肉牛养殖形成产业链条,变“卖整头活牛”为“卖牛肉产品”……

  不限于草木牛羊,“云协作”为宁夏发展贡献硬核支撑。一边是福建的产业、技术、市场和人才优势,一边是宁夏的土地、气候、能源和政策优势,今年以来,闽宁两省区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合力建设“闽宁云算力中心”,为闽宁两地数字产业合作、产业数字融合交流搭建强大算力底座,促进数字经济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相互融通,打造“数字中国闽宁协作方案”。

  20余家企业已登陆“闽宁云”腾“云”驾“物”。“之前我们在全国多个省区都有算力布点。依托‘闽宁云’实现一部分算力转移,公司综合成本降低15%以上。”厦门拓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何祖然说。

  此前,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每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初中毕业生不能上普通高中,这些孩子中相当一部分又因家庭经济原因未经技能培训直接步入社会;对口帮扶原州区的福州市马尾区电子信息企业却普遍缺乏熟练技术工人,两地各有各的“难处”。

  一个双向解困的想法萌生并付诸实践。在闽宁党委、政府的推动下,4年来,两地依托福建飞毛腿电子有限公司在原州区逐步建立起技工学校,从“一栋楼”到“一校区”,从第一年70多人报名到累计1200多人入学,单纯的劳务输出变成精准培训技工人才。

  “孩子们走出大山,一技傍身,无论留在福建还是回乡,人生有了更多选择。”宁夏飞毛腿技工学校校长廖仕宝说。

  宁夏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林栋说,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谋求乡村振兴发展,人才不可或缺。“闽企办学+培训技能+劳务输出+产业落地+人才回流”,通过这种劳务与人才双向协作机制,原州区为福建输出了劳动力,借助企业培训生产平台培养人才反哺原州,闽宁两省区人力合作更加优化。

  “这是从0到多个1的飞跃。”原州区人社局干部彭琪感到未来可期,在原州区公共实训基地建成的基础上,飞毛腿作为福建省年营收百亿元的信息产业龙头企业,将引进数据线和移动电源全自动化生产线,以飞毛腿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产业链核心终端的上下游企业也将逐步落地,形成电子产业集群。

  今年20岁的海鹏是飞毛腿技工学校的第一批学生,毕业后由于在福建车间表现优异,被破格提升为产线组长。去年学校在原州区建设实训车间,海鹏提前回乡成为车间管理人员,得知企业将在原州区建厂,他对自己的未来规划更清晰了。

  人才双向流动,离不开受援地区不遗余力地付出。彭琪说,学校落地后,从2019年至今,原州区累计投资1400多万元升级完善基础设施,帮助学校积极争取多项优惠政策,宣传提升学校知名度。

  “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市场互动、共促发展’原则”“深化拓展‘福建企业+宁夏资源’‘福建总部+宁夏基地’‘福建市场+宁夏产品’‘宁夏市场+福建产品’‘宁夏企业+福建资源’等模式”……9月4日召开的闽宁协作第二十六次联席会议,两省区深入贯彻关于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明确两地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多种路径。

  宁夏与福建的经贸合作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去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批复哈纳斯莆田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项目,这是宁夏在福建投资建设的首个重大能源项目。

  金秋时节,总部位于宁夏银川的国家智能铸造产业创新中心正在福建泉州热火朝天地建设分中心。据了解,一期投资2.6亿元的项目建成后,将助力当地生产制造高端装备零部件,年产能约1万吨,达产后产值将达到2亿元以上。

  福建电商“空降”宁夏盐池,不仅孵化主播,还运用好平台资源,根植一种产销理念。

  “5分钟卖2万多瓶红寺堡红酒,5分钟销5万多单中宁枸杞……”在狮城宁好电商网批运营基地,一个福建成熟的带货团队开始了一场激情满溢的直播,让人在现场感受到市场对宁夏好物品质的认同。

  “电商的上下游发展资源基本集中在东南沿海,我们借助闽宁协作的契机来到宁夏,想为这里乃至西部做一些事,以电商中心辐射西北市场。”基地负责人施志雄说。

  短短三个月,投资2000多万元的“狮城宁好”构建起供应链体系、物流体系、电商体系,为宁夏产品提供了完整的产销链条,为宁夏电商模式植入强大动力。“开发了由石狮、盐池两地政府共同推出的‘闽禾宁’电商平台,132家闽宁两地企业入驻;与宁夏邮政达成合作,使物流价格比以往降低80%;把电商做到农村,培训了400多名电商人才。”施志雄说。

  宁夏乡村振兴局社会扶贫处处长张钧说,在闽宁模式带动下,东部先进理念源源不断输入西部,从新兴领域延伸到公共服务,助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提速,促进两省区共同发展。

  8月30日晚上8点多,在宁夏中卫市海原县人民医院支援的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生陈清贵刚下手术台,“经过团队会诊,发现患者病情复杂,不赶紧手术,可能命就没了”。这已经是他第二次远赴海原开展帮扶。

  “上次来支援半年,县医院没有超高清腔镜,一直不敢开展微创甲状腺手术,而这正是我们擅长的,这次由超声诊断、内外科医生组成的团队,要把整套诊疗方案教给他们,完成上次未完成的任务!”陈清贵说。

  今年6月,福建派出5家医疗帮扶团队,正式进驻宁夏5家重点帮扶县区人民医院开展工作。与以往不同,5名医疗帮扶团队队长分别在当地医院任职院长或常务副院长,其他22名成员根据工作经历、专业特长,到帮扶科室担任负责人。

  宁夏卫健委对外交流合作处副处长陈妍说,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旨在通过精准选派一个团队,带强1-2个专业科室,培养一支带不走的本土医疗人才队伍,提升医院整体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组团”效应。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连续11年支援原州区人民医院,此次支援团队的队长谢群芳任职常务副院长,他深有感触,这种不断深化的帮扶形式对他们开展工作非常有利。

  “县级医院要解决好常见病、多发病的规范诊疗,但这里老年科刚成立不久,全科医学科还没成立,部分群众得病后不得不奔波三五百公里,去银川、西安的大医院诊治,负担太重,推动学科建设、提高诊疗服务能力迫在眉睫。”谢群芳说,3个月时间,他们通过手术演示、门诊带教、学术讲座等规范诊疗,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的应用,培养临床思维和科研素质,逐渐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帮扶机制。

  闽宁协作26载,两省区迈向全方位深度合作,帮扶形式不断丰富,协作领域不断扩大,合作平台持续拓展,为东西部协作注入新内涵、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