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在田间地头讲好“大思政课”
时值暑假,来自高校的100支实践团队深入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119个乡村开展实践。作为首都高校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的践行者,他们以文化兴农、科技支农、卫生惠农、智慧助农等形式,将思政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积极投身生产生活一线,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将思想意识为实际行动,助力乡村发展。
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是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课”。这堂“大思政课”为大学生搭建了一个深入社会实践的平台,引导青年关注社会现实,发现并尝试解决问题,发挥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
创造思政教学“大”空间。所谓“大”空间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从课堂到村口的延伸。理论的魅力在于其“三农”认知“旧”思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当下大学生尤其是农科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需要具有更多实践机会,把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教育与假期社会实践、“三支一扶”等志愿服务相结合。通过接触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让大学生在志愿服务及社会实践过程中提高“支农”的思想认知,了解实际需求,掌握实用技能,坚想。
营造建功立业“新”途径。首先要抓住“三农”发展的新机遇。农业从传统到现代转变,延伸出生物农业、绿色农业、数字农业等多种形态,农村由偏远落后逐渐呈现生态等独特优势,农民也正在经历着由低收入群体向规模化、职业化、标准化转变的历史进程。把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教育与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增强党的“三农”政策理想教育,促使广大青年学子理解、把握、抓住“三农”发展的新机遇,实现由“要我去”到“我要去”的转变。其次,利用经济社会转型的新空间。城镇化进程仍在继续,“三农”领域也在经历同步转型。把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教育与就业创业相结合,重点是提升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大学生协助扶持脱贫人口在乡村旅游、农村传统技艺、土特产加工等领域自主创业,鼓励其凭借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返乡创业带动就业。最后,开拓建功立业的新途径。经济社会转型带来的新机遇,为新时期相关专业大中专毕业生创造了新的就业创业途径,通过一理论与实践结合、思想与行动一致的“大思政课”,引导他们把个人事业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