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
拼多多进军跨境电商,撕掉“社交电商”标签后拼多多如何在海外立足?
有巨大关系。在海外,没有了流量池,海外流量获客成本非常高,国内拼团模式在海外能否顺利落地,有待观察。团队成员水土不服、流量成本高昂等问题始终是困扰国内出海企业的大问题。
百亿计划扶持,拼团的属性被微信放大,本身就是建立在微信社交流量基础上的。
直到App化以后,他才以百亿补贴的方式打开下沉市场局面,匹配的还有砍一刀各类营销套路。百亿补贴本身的品类,建立在拼多多链接国内许多白牌供应链和完善的物流履约基础上。
出海,没社交流量靠山,补贴成本要比国内高太多。亚马逊和独立站培养起来的售后信任体验,对拼多多是个挑战。
竹阅文化CEO陈伟明表示,近年,因疫情的影响,美国人正在改变传统的购物方式,越来越倾向于网上购物。寻求“快速的新产品、低廉的价格和多种选择”的美国购物者,无疑给拼多多出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海外拼多多TemuPC端主页是衣着华丽的模特,APP的logo是衣服、木马、鞋、包的图标,显然它主打的是服饰类目,客户群体是年轻女性到中年女性。它的定价也很亲民,在10美元至20美元居多,可见定位应该与SheIn类似,瞄准了潜力巨大的快时尚市场。
虽它的口号是Team up,Price down,但大洋彼岸并没有“微信砍价群”,拼多多似乎有点“水土不服”。因为微信和拼多多在国内是战略合作,前者投资后者的关系,类似“爸爸养孩子”,才靠分享“砍”到几亿流量;但在国外,会把隐私和侵权这类的事情看的很重,这或许便是TemuAPP页面没上线“砍一刀”和拼单链接的根源之一吧。
尤其特殊一点是,在Temu平台上,卖家的角色是供应商,只能将商品发给平台,再由平台定价销售,然后以供货价与卖家结算。
对待用户的规则也趋于人性化、高标准的售后体验,来提升购买率。比如买家享有45天退货期,对于申请退货的买家,在收到货后7天内处理退款,并在14天内退还付款账户。这些举措,无疑对商家入驻是种考验。
接着来谈谈流量成本问题。鉴于在美国市场,亚马逊、速卖通、ebay、wish等等电商平台非常多,平台获客的成本越来越高,建议拼多多直接采用网红带货推广的方式起量,CPS结算,直接撑起GMV。
总之,与其“内卷”,不如“出海”,中国电商“走出去”,去分跨境电商这杯羹,已成为必然趋势。
零壹增长创始人罗超林认为,拼多多借助Temu入局跨境电商,正常战略布局+商业操作了,姑且不论是否能立足,起码为创收开了一个好头。
首先战略上,国内竞争阶段性已经竞争到白热化了,直播系的电商平台开始成为电商领域最靓的仔。尽管可以PK掉传统电商,但在直播系电商平台面前,增速还是被落下了。或许拼多多还有GMV规模及用户优势,在战略发展及增长潜力上,是略显不够的,所以需要更多业务增长曲线,打造更立体的电商全链条壁垒。
其次战术上,众多增长业务曲线中选择跨境电商,也是机会之一。一些友商确实在跨境电商领域以及GMV上走出了自己的特色,证明这条路子是可行的,这为拼多多切入扫清了障碍,也排了雷。经营策略上,拼多多的各种营销工具、方法论体系、玩法等,以及资金货品供应链实力,足够应对境外的,相当于好手+好牌下场打,赢面是不低的。
最后执行上,拼多多Temu可以立足的概率比较大。回到底层需求进行分析,对拼多多商家来说,如果有机会可以把自己的产品销售到国外,各种出境手续有平台帮处理,所需费用也美丽,对商家是很大诱惑。
其实,拼多多最核心的底层商业逻辑是,匹配大规模精准消费需求与能满足该需求的商品和商家。该逻辑下,相当于可前置的大规模精准集采,社交电商玩法只是集合需求的策略之一。该逻辑同样适用于出境,甚至可以更扩大消费需求对应的集采规模,这样成本可能更低,最终受益的还是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