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青少年网络素养的结构性培育
当前,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其中未成年网民已达1.83亿,未成年群体互联网普及率为94.9%,远高于成年群体互联网普及率。青少年将网络融入生活、学习、交往、娱乐等各个方面,网络化生存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的常态。广大青少年群体通过网络可以快捷高效地获得各种知识和信息,有利于拓宽眼界、增长知识。但由于环境虚拟、信息过载等因素,网络也带来一些新问题,使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面临新挑战。
在此背景下,全社会对青少年网络素养培育的关注度日益提升。网络素养是指个体正确并有效使用网络的能力,包含对网络媒介的认知、信息识别、网络安全、网络道德、网络技术应用、网络参与及协作和利用网络促进自我发展等。网络素养是个体在现代社会必须学习和具备的一种信息化生存能力,青少年网络素养的培育是我国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各界都应对此给予充分重视,学术界也应针对该问题开展系统研究。
2021年10月11日,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期间,浙江省东阳市巍山镇中心小学的师生在综合实践课上学习防电信诈骗知识。
培育目标要从问题防御向促进成长转变
当前,我国青少年在网络安全与保护、网络信息辨别与批判、网络管理与自控等方面存在不足,出现如网络成瘾、网络侵扰、网络犯罪以及过度消费等问题。因此,青少年网络素养培育的初级目标应是预防网络不良影响导致的问题行为。2021年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提出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严格落实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和登录要求,所有网络游戏必须接入国家新闻出版署网络游戏防沉迷实名验证系统等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有力举措,有效促进未成年人健康上网。但青少年网络素养培育是一项长期工程,要立足于更高级的功能,重点以培养品格高尚、认知成熟、创造力强的青少年为目标,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帮助青少年实现在网络中自我服务、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目前,人们对青少年网络素养培育的目标多停留在初级层面,即防止青少年出现重大网络行为不良问题。我们还应把“提升青少年信息加工能力、网络环境下的交际能力、情绪表达能力以及建构积极正向的价值观和生命意义感”作为培育青少年网络素养的根本目标。
培育内容要从碎片单一向系统多元转变
引导青少年提高对网络信息的分析能力,向其传输网络技术和安全知识,提升其信息获取、信息检索、信息辨识的能力是目前网络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网络已成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系统,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渠道,对青少年网络素养培育应该包括更丰富的内容,辐射更多领域,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加强网络知识教育。青少年对网络知识有所了解,但掌握水平还不够系统、深入,掌握的知识较为碎片化,尚未形成关于网络的完整知识结构体系。因此,要推动青少年学习网络科学知识、文化知识和思维方式,引导其了解网络的基本原理、结构类型、信息资源等,向青少年普及网络发展的历史进程,使其形成科学的网络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
第二,加强网络道德和法律教育。青少年的网络行为是其自身实际具备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在网络空间中的直接表现。当前,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已经具备一些自发、初级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有一定的自律性,但从道德和法律视角反思,网络行为的主动性和深刻性尚待提升。同时,青少年群体在对他人言语攻击、发布谣言和欺诈等不良网络信息等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容忍度”。因此,要督促青少年群体了解网络环境下应具备的道德标准,积极开展网络法治教育,全面宣传各项网络法律法规,培养青少年尚德守法的道德情操和法律意识。这种双重监督有助于培育青少年的网络规则意识,防止不良网络行为的出现。
第三,强化思想和价值观引领。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西方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所主导的西方社会思潮通过网络空间渗透得更加隐蔽而迅速,个人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所谓的“自由主义”等思想在网上蔓延,导致一些青少年出现消极颓废、是非观念混淆、“三观”偏差等倾向。要把网络作为开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的重要阵地,激浊扬清、正本清源,弘扬主旋律,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提出,强化网上思想引领,把互联网作为开展青年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团结、带动和壮大网上积极力量,大力开展正面宣传,增强网络正能量。
培育机制要从多元参与向有效联动转变
近年来,政府部门、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对青少年网络素养培育日益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各级政府部门不断出台并完善青少年网络使用与安全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为青少年上网营造健康安全的环境;学校开设网络素养教育的独立式课程,或把网络素养教育融入各个学科之中,进行跨学科合作;家长日益注重自身网络素养的提升,在网络知识和技能学习等方面树立榜样,不断增强家庭对青少年网络素养的影响力;社会组织整合各方面资源,精心策划多种公益项目和系列活动,如筹办家长培训,为青少年网络素养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互联网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利用技术优势,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从“硬围堵”到“软呵护”。
多元参与、综合治理的模式使得我国青少年网络素养培育取得长足进步。在此基础上,还需进一步明确不同组织机构的责任划分,整合资源实现有效联动。第一,政府通过制定公共政策,将网络素养培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发挥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作用,构建全社会网络素养培育体系;第二,互联网企业是网络社会的“企业公民”,在培育青少年网络素养方面有责任、有义务,应发挥平台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在经营性活动和公益性活动中主动开展青少年网络素养培育工作;第三,学校教育是青少年网络素养培育的主渠道,学校应将网络素养培育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创新网络素养教学环境,建立完备的网络素养培育课程,提升学科专业化,形成系统的青少年网络素养培育体系;第四,家长要重视教育策略转向,不断提升自身的网络指导能力,同时,对孩子上网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实施适当的监管,营造健康、绿色、积极向上的家庭网络文化氛围。
培育路径要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管理转变
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是学习的本质,也是教育的理想状态。在青少年网络素养培育的实践中,一些人认为青少年无法像成年人那样对网络内容做出正确判断,容易受到网络负面信息的伤害。事实上,青少年作为网络原住民,在一定程度上与成年人一样,能够自主地选择、接触和使用媒介,具有一定的自我判断能力,这为青少年网络素养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提供了客观基础。基于自我管理的理念,应在青少年接触网络、参与网络等行为实践中,培养其正确分析、理性选择网络信息的能力,提高其辨别媒介再现与社会真实的能力,以及合理利用网络信息的能力。
为实现自我管理,需培养青少年独立思维能力和批判意识,辨别信息的是非真伪及其价值取向,逐步形成理智的判断、坚定的意志、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志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青少年实施网络自我管理的思想基础,具有科学理性精神、时代忧患意识的青少年才能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理解社会主导的价值观,进而主动承担维护文明道德的社会使命和净化网络环境的社会责任,在网络媒介中成为先进思想和文化的创
互联网正深刻影响着青少年,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已成为迫切的时代命题。全社会必须重视青少年网络素养培育,要多方参与、共同维护,在目标、内容、机制与路径等方面不断探索,在现有措施、策略的基础上建构体系、形成机制,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网络空间。
- 上一篇:天猫魔盒怎么看电视直播天猫魔盒是什么
- 下一篇:淘宝开鞋店能赚钱么如何运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