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京东金融云的数智化之战:革新供应链增长循环
随着今年以来《“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以及《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相继出台,金融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正在从“立柱架梁”走向“积厚成势”的全新阶段。
在这一阶段,金融数字化跨入深水区,金融机构的需求和挑战都在发生变化:产业端,如何在丰富的产业链场景中与实体企业进行深度产融循环?消费端,怎样通过触达场景和提升运营水平持续挖掘释放C端客户消费潜力?
金融云作为金融数字化的重要载体,提出符合新时期需求的数字化方案,不仅关系着自身如何杀出市场重围,更关系着金融机构的转型成效。如何发现需求?输出什么技术?怎样做出增长?正在成为金融云供给方的必答题。
京东集团自2020年首次提出数智供应链概念后,这一战略正在全面渗透和重塑京东云的发展。在日前举行的京东云峰会上,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科技金融云事业部总裁宋可心对外发布了“京东金融云全景图”——全面呈现从金融技术底座,到助力金融机构实现业务数智化、金融服务数智化的整套解决方案。在宋可心看来:数智供应链已经成为京东反复验证的一套数字化转型方法论,通过数智技术横向联结生产、流通、服务的各个环节,贯穿供应链全链条,可以得以服务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
随着社会化供应链体系中底层数智基础设施的完善,产业链中数据要素流通加快,通过数据资产定价的实现,金融机构得以联结产业、深入场景,加速整个经济体的高效运转,实现产融共赢的增长循环。
引水入塘数智化打通产融生态
《中国金融云市场(2021下半年)跟踪》报告显示,京东云在中国金融云(平台)解决方案子市场中稳居前五,市场份额不断提升。特别在平台解决方案业务中,京东云在2021年下半年市场份额升至11.5%,同比增速达到58.3%。
对于起步并不算早的云计算服务厂商,在当前多家互联网巨头盘踞、传统软硬件厂商林立的金融行业数字化市场,京东云实现这一增速并不容易。究其核心,差异化是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一把金钥匙。
一个给京东金融云业务团队印象颇深的经历是,在服务一家保险公司的过程中,对方提出,“公司旗下运营的养老社区面临着智慧化信息建设的困难,京东在IOT方面有很多经验,是不是可以合作?”而另一家保险公司在云基础设施的合作中就建议:公司高端客户对京东到家的服务很感兴趣,能不能纳入整体服务的一部分?
随即,这些来自客户的迫切需求,通过京东金融云内部协调,将京东集团积累多年的各产业链资源和科技能力解耦出来,进行B端服务输出,由此进一步深化了对两家保险公司的科技、生态服务。
这件事情带给宋可心的触动很大。在他看来,这恰恰反映了京东金融云和其他金融云厂商不一样的价值——京东是一个新实体企业,而不仅仅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在过去的多年中,包括物流、健康、商城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与金融云嫁接时,产生出大量异业合作优势。
“京东过去20年在自身积累的服务于技术能力,是一个非常大的金矿,目前挖出来不到10%,我们在进入市场过程中的一个突出挑战是,一些自己没有发现的价值,需要在与金融机构的碰撞中发现。”他直言。
拥有数智供应链优势,让京东金融云向金融行业输出服务时,有了更多独特的思路。
京东金融云内部的一个共识是,金融云的数智化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是基础设施数智化——通过“数智化”提升整个IT系统“敏捷性”,提升系统效率和对业务迅速响应;第二是业务运转数智化——加强金融机构产业和业务的迅速迭代和创新,支持产品对外部环境和客户需求响应速度;第三则是客户服务数智化——以“数智化”为抓手,深入实体产业和生活消费场景,为客户提供无所不在金融服务。
这三项条件中,基础设施的IaaS层是目前大量金融云厂商主攻的赛道,而第二项和第三项,不仅需要扎实的技术能力,还需要对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机构服务的千行百业的Know How能力,这也是当前金融云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在宋可心看来,基于数智供应链形成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在价值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四个方面的融通,加速了数据流通,构建了以数据要素高效流转的数智供应链体系。
京东云的方法仍是沿着社会供应链的供需两端去发掘需求。宋可心认为,产业和消费是一个闭环的不同端口。横向看,社会供应链体系中包含了从农业生产、加工制造、城市服务、交通、物流、医疗、教育、健康等,这些产业在供应链体系中连接了产业和消费。纵向看,在一条以核心企业为坐标的供应链上下游,其中直接面向消费端的是核心企业本身,但这个核心企业背后联动的是一整条产业链上下游上的相关方。
而上述环节都需要金融服务的渗透甚至打通,急需“引水入塘”。如果能够围绕整个社会供应链形成联动、协同的数字解决方案,则可以突破金融机构此前不敢触及的场景和业务。 “如果将‘数智供应链体系’比作池塘,产业实体就是池塘里面的各种鱼和水生物,只有引得金融服务‘活水’,整个体系里面的鱼才能迅速长大。而‘数智化’即是加快整个生态体系高效运转的抓手。”宋可心直言。
今年4月青岛自贸片区联合京东科技、中储京科合作的项目则集合了数字仓储、数字贸易和数字金融多类服务融合,正是基于数智供应链的产融联动的一个典型样本。
在该项目中,京东云提供技术支持的平台通过打通仓储端和物联网端数据,率先实现“货物、货位、标识、电子账目、数字权证”时时相符,并将线下纸质仓单转化为线上数字仓单,确保数据唯一性、可追溯、不可篡改,使得仓库方、货主方、银行方、监管部门实现对货物流转全程的实时监管。
在数据全程可追溯的前提下,数字仓单质押融资业务成为可能。今年4月,一笔采购自越南的200吨橡胶类大宗商品,在进入青岛自贸区中储青岛分公司数字仓库的第二天,货主就通过提单转仓单质押的模式,在建设银行青岛自贸区支行快速获得了31.6万美元贷款融资。
上云入链拓新金融机构增长场域
京东金融云在实践中发现,数智化转型是金融机构未来商业模式最为核心的部分,仅仅“上云”已经无法完全满足需求,只有深入社会供应链体系,金融机构才能获得增长新动能。
金融机构上云工程中,第一步是完成基础设施层的迁移。对此,京东金融云的核心理念是“把IT决策权还给金融机构”,并着重强调基础设建设既要考虑既有IT资源投入,又要兼顾面向未来业务发展需要。
事实上,得益于京东云数年来对京东超级复杂业务场景的驾驭能力,叠加云原生技术实力后,京东金融云在实践中积累起混合多云管理、一云多芯适配、分布式架构以及安全可信等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所特需的底层能力,确保金融机构在数字化转型中实现技术自主可控的同时,提升对业务需求敏捷响应,最大限度的提升既有IT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最低成本实现云上创新。
但“上云”显然只是第一步。事实上,目前金融机构超过90%的业务是通过线上为客户提供服务。但同时,机构也面临着拉新、促活和价值提升等突出挑战。从基于传统网点的“坐商”,到主动置身场景以客户体验为本的“行商”,金融机构想寻求“全渠道增长”,就必须与更多非金融场景相结合。 在宋可心看来,这正是京东金融云发展中遇到的第二个关键点——如何把原本服务自身业务的这些技术与服务能力解耦出来变成金融机构真正想要的东西,结合用户的场景形成真正的生产力,帮助机构发掘第二增长曲线。
获客和活客的数智化营销洞察显然是一个重要核心能力。这也体现出京东在上述社会供应链链接的消费端积累的优势——作为拥有超5.8亿活跃用户的“超级应用”,京东在过去19年数智营销道路上积累的经验总结,体现在渠道能力、场景能力、智能算法和数智化的营销工具等方面。而这些工具完全可以在金融机构触达用户是进行复用,打造一套全渠道、全场景、一体化的金融机构专属数智化整合营销方案。
在刚刚过去的京东618年中购物节上,中国民生银行就联合京东开展了“聚惠民生”618专场活动,双方以数字化全渠道开放生态模式,成为“科技+金融”跨界融合推动消费恢复、助力稳经济的一次有益探索。
数据显示,京东618活动期间,民生银行借记卡新增绑卡量同比增长269%,信用卡新增绑卡量同比增长186%;新增客户同时,民生银行用户活跃度也有显著提升,活动期间民生客户绑卡、领券后,使用民生银行交易额同比增长43%,活跃客户量同比增长73%。
这种业务效果,来源于京东金融云的差异化发展模式、技术积累和行业洞察,也来自其团队在交付和服务上的机制建设。宋可心认为,如果把京东金融云看作是一辆车,技术力、产品力、架构力和解决方案力则是四个车轮,负责高速前进;而交付与服务力是车辆的传动轴,负责行驶平稳。
在《剑指云端--引领企业IT未来的最佳实践》一书中,史蒂芬·奥尔班(Stephen Orban)提到,金融上云需要的不仅仅是平台产品,而是一个贯穿上云旅程从起点到终点的全程可靠合作伙伴。
这一点则较为明显的渗透在京东金融云的机制设置上。不用于任何一家公司,京东金融云的交付团队全称叫做交付与客户成功团队。在宋可心看来,团队实际上肩负了两个角色——一部分是交付范围内要交付的内容,另外一个则是客户成功经理,主要在客户交互过程中去跟客户持续的沟通,了解客户新的需求和问题,以保证客户在这个业务上是能够持续的发展的。
这也助推京东金融云目前在行业中的快速覆盖。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京东金融云以“科技+金融+产业”的模式,为包括银行、保险、基金、信托、证券公司在内的超888家各类金融机构提供了数字化服务,客户全面覆盖6家国有大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时与76%证券机构、68%保险机构、中国银行业前100强中70%头部银行建立了基础设施、业务数智化和金融服务数智化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