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
透过生态之窗 守护青海宝藏
走进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厅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一张显示着多幅画面的巨大屏幕映入眼帘。据工作人员介绍,这张大屏幕正是“青海生态之窗”的一部分。
“青海生态之窗”是依托生态监测项目建设的一套大型独立网络观测系统,由多个观测点位高空瞭望摄像机、实时传输专网和统一管控平台组成。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青海生态之窗”的建设完善,有效支撑了自然保护区监管和物种多样性监测,服务推动重点生态功能区监管、重大生态工程评估和生态变化动态监测,以特有现场监测观览方式,生动展示了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新成效。
“青海生态之窗”部分监测画面。人民网 刘沛然摄
覆盖持续扩大 让观测点位遍布“千山万水”
桥上的列车不时呼啸而过,桥身、车身和护栏的光影投在桥下,明暗相间,像极了钢琴的琴键——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厅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大屏幕上显示的画面,是青藏铁路五道梁北大桥下,这里是藏羚羊回迁的必经之路。青海省生态环境厅信息中心工程师陈良博看着屏幕,思绪被拉回了5年前。
“2017年8月8日,那时我们的观测点位还不多,在屏幕上看到3000多只藏羚羊回迁的画面,这也是观测到藏羚羊种群迁徙数量最多的一次,还是很震撼的。”陈良博表示,随着“青海生态之窗”的观测点位越来越多,借助技术手段观测到的动物也越来越丰富。
陈良博所说的场景,既从侧面印证了近年来青海省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趋势持续向好的结论,也是“青海生态之窗”建设过程的一个缩影。
“青海生态之窗”记录的藏羚羊回迁画面。人民网 刘沛然摄
近年来,青海省藏羚羊种群数量从最少时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保护等级从濒危降为近危,“青海生态之窗”的观测点位也从原来的6个,扩建到46个,再到现在的76个。
自2016年开始建设以来,“青海生态之窗”观测点位实现了对典型区域的生态类型、自然景观及野生动物等进行“远距离、大范围、全方位”的实时高清观测,覆盖了河湟地区、青海湖流域、祁连山区域、三江源区域、柴达木区域五大生态板块,丰富完善了“天空地一体”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而不断扩大的覆盖范围背后,折射的是青海省生态工“点位设置要考虑生态功能的重点区域,同时也要兼顾电网、通信网络可达。比如说三江源区里,有些地方是无人区,传输网络和电力做不到覆盖,还有一些高海拔施工方面的难题。”陈良博表示,为了更好地做到持续监测,在一些没有电力和网络覆盖的点位,他们就地取材,利用小型太阳能、风力互补发电的方式实现了观测点位建设。
整合生态数据 助政策制定“决胜千里之外”
白唇鹿、黑颈鹤、欧亚水獭、藏野驴……这些野生动物,在“青海生态之窗”的数据库里是“常客”。
“快看,是普氏原羚。”青海省生态环境厅信息中心工作人员小李指着屏幕中的实时画面,语调提高了几分:“这些羚羊尾巴后面有个桃心的形状,就是普氏原羚了。”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屏幕中几只羚羊正在一片绿意中悠闲漫步,它们所在的位置是青海湖畔的哈尔盖草原。
在屏幕前靠肉眼观察就能分辨出普氏原羚,靠的正是系统前端配备的高清摄像机——观测距离从5公里、10公里到15公里,夜晚最远观测距离可达3公里。
“青海生态之窗”拍摄的普氏原羚实时画面。人民网 刘沛然摄
2016年以来,“青海生态之窗”积累实时监测收集了超过800TB的观测数据,积极探索数据智能化、数字化管理模式,将藏羚羊等重点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数量、活动区域进行数量统计和跟踪观测,为物种调查、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现场观测分析手段。“目前,借助人工智能分析算法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已经初步掌握了藏羚羊、普氏原羚、欧亚水獭等的生境状况、生态习性的变化情况。”陈良博介绍。
如今“青海生态之窗”在服务全省重点生态功能区监管、重大生态工程评估和生态变化动态监测应用效果明显,服务青海省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支撑作用得到显现。
基于“青海生态之窗”建设的全省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初步实现了青海全省水环境、空气和声环境质量的自动监测与手工监测数据的统一管理,以及环境质量状况的分析预警。建设的长江、黄河流域生态监管信息平台等重点项目,初步实现重点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数字化、信息化,结合人工智能自动化分析技术,为流域水环境综合监管及科学决策提供信息化支撑。
形成对木里矿区采坑和渣山生态修复整治工作全过程多角度的观测,为青海省委省政府及时了解掌握木里矿区综合整治进展,指挥部署整治工作提供支撑。目前“青海生态之窗”针对木里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已形成积累时长超过1000小时的影像档案。
提升功能定位 为世界打开“青海生态之窗”
在2021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数字中国峰会数字生态分论坛、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国内重要会议相关环节,“青海生态之窗”被作为实时展示内容;
在生态环境部、青海省自然资源厅、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中科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等单位,“青海生态之窗”观测数据被推送共享;
在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经济日报等主流媒体和快手、抖音等平台上,以“青海生态之窗”为题材播发的慢直播、、图文稿件等向全世界传播;
8月31日举行的“中国这十年•青海”主题新闻发布会上,青海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信长星在答人民日报截至目前,“青海生态之窗”服务保障国家部委、省内相关部门、社会团体考察调研、参观学习共340余批次、3600余人次,慢直播浏览量超1400万人次并持续增加,生产制作的40多个短已陆续在对内对外平台进行播发。
“青海生态之窗”已不仅是青海省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还是通过大量生动鲜活案例、现场讲解和网络直播形式,向社会各界宣讲青海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环境教育科普、宣传主阵地,更是“向世界展现美丽中国建设成果的一个重要窗口、展示中国国家公园建设成果的一个重要窗口、展示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的一个重要窗口”。
渐入深秋,青海锦绣。“青海生态之窗”的镜头里,欧亚水獭正在通天河畔戏水、黑颈鹤正飞越唐古拉山口、野牦牛正在玉树的草原上觅食;镜头外,工作人员正在记录环境信息数据、研究人员正在借助信息化手段分析数据,新的观测点位正在加紧建设,新的环保政策正陆续出台……人与自然在青海大地上共生,一幅“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和谐画卷正在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