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神舟十四号乘组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
9月17日13时35分,航天员蔡旭哲成功开启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出舱舱门。
这次执行舱外作业任务的是蔡旭哲和陈冬,刘洋留在舱内进行小机械臂遥操作和其他辅助支持工作。上图中蔡旭哲已经处在半出舱状态,正准备要进行舱外工具箱组装。
蔡旭哲在半出舱的状态下完成了第一项安装工作。
这是蔡旭哲个人的首次出舱,是神舟十四号乘组的第二次出舱,也是中国空间站的第六次出舱活动,整个出舱活动预计将持续6个小时。航天员们在舱外需要完成哪些主要任务呢?
此次出舱要完成三项主要任务 首次进行舱外救援验证
首先是把两件工具安装到舱外工具箱。这两件工具属于舱外作业标配,核心舱上也有,神舟十二号二次出舱就进行了安装。这两件工具分别是脚限位器b和舱外助力手柄。航天员出舱使用的脚限位器有两种,一种是用在机械臂上来固定航天员的脚部,还有一种是用在舱壁上的,脚限位器b就属于后一种,有了它,航天员们就可以直接站在舱壁上作业。另一件工具是舱外助力手柄。这是一项应急工具,它的功能是万一航天员在舱外作业时,气闸舱舱门意外关闭,航天员可以从舱外借助助力手柄打开舱门。想要万无一失,就必须有备无患。
其次是进行载荷回路扩展泵组安装。这已经是空间站上第三次装扩展泵组了。扩展泵组是空间站热控系统的核心部件,类似于空调室外机的核心部件。不同于之前两次的扩展泵组都是用于舱内环境控温,这次安装的扩展泵组是用来给舱外载荷设备散热的。这是问天舱实验舱不同于核心舱的地方,问天舱外可以有外挂科学载荷,进行舱外科学试验。这些载荷设备直接面对空间正负100度的巨大的温差,也需要控温,需要“装空调”。
最后,还将择机进行舱外救援验证。这是一次新的尝试,也是本次出舱活动挑战最大的任务。所谓救援,就是当一名航天员出现意外,没办法自己爬行了,另一名航天员要把他救回舱内。之前,我们有过双人携物转移验证,两个人带着东西爬行,但是一个人带着另一个人转移,没有过。怎么带?会碰到怎样的难题?
俗话说,人活一口气。在太空中也不例外。不管是舱内舱外,氧气和水是最基本的保障。特别是出舱时,航天员在完全密闭的航天服里一呆就是六七个小时,怎么保障这个小环境的安全性舒适度?另外,气闸舱一开,空气开始往外跑,怎么节约这些空气?这些都离不开环控生保系统。空间站环控生保系统副主任设计师张元对此进行了详细解答。
航天员出舱活动中 如何确保安全?
总台航天员在打开舱门之前,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完成出舱过闸段,我发现在航天员出舱过闸段时,环控生保系统的工作人员的表情都非常严肃,有点紧张,为什么?
空间站环控生保系统副主任设计师 张元:刚才确实有点紧张,因为我们正在做的是氧浓度预控和气体复用的操作。这两个操作的目的是调控总压和氧浓度,要求操作非常精确,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总压太高,会影响舱体的安全,氧浓度太高就有可能加大失火的风险;太低会造成气体复用效率不够,造成资源的浪费。这是环控生保的特点,要控制精度。
总台过闸段的时候,你们要做得非常精准,把氧的浓度、大气的各种成分控制得非常精准。另外,我们知道,空间站里气体是非常宝贵的,对于环控生保系统来说,除了要非常精准,还有一个字你们非常在乎,就是要“省”。你们省气省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空间站环控生保系统副主任设计师 张元:在航天领域有句话叫“一克重量一克金”,我们是惜气如金的。因为火箭发射资源代价是非常大的,在太空中资源非常宝贵,一立方米的空气是1.9公斤,气压仓一次泄压十几公斤的气就没了,太浪费了。所以环控生保就有气体复用的设计,就是在出舱前通过气体复用的装置把气压舱的气体转移到工作舱暂时储存起来,出舱结束后再通过负压装置将提前储存的气再归还给气压舱,这样就把大部分的气保存下来了。这体现了我们环控生保的“省”字。
密闭舱外服 如何安全又舒适?
总台另外,大家非常关心,航天员出舱的几个小时中,在密闭的航天服内,怎么保证他们在这个小环境里尽可能安全又舒适?
空间站环控生保系统副主任设计师 张元:舱外航天服是一个密闭的环境,航天员在里面呼吸氧气,排出代谢产生的水、二氧化碳、热量,如果不加控制,可能不仅仅是闷热的问题,还可能产生安全问题。舱外航天服上有一个标志性的背包,这个背包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系统,就是环控生保,用来控制人在这个小环境里的舒适、清洁和安全。首先是环控生保给服装供氧,维持人体周围适宜的压力,这是整个小环境的物质基础,也是航天员安全的最基本的保证。第二是在服装里进行气体交换,把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生的废物送到净化装置里除掉,保持空气洁净。第三,把湿空气送到稳定干燥装置里除湿,保持适宜的湿度。此外,还通过液冷系统把热量收集起来,集中送到散热系统里降温,保持适宜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