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
找了16年,他们决定不见被拐的儿子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16年,这是杨先生和侯女士夫妻,寻找儿子的时间。
2006年,两人从贵州老家来永康务工,迎来了第一个孩子“小江”,可就在这一年的儿童节,才4个月大的儿子不见了。
报过警,登过寻人启事,也出门寻找过,但都没索,夫妻俩牢牢记住儿子的特征:他的右耳后有“三个洞”的胎记。
接下来的16年,夫妻俩半步都不敢离开永康,生怕儿子会找回来。
原本就像两条平行线,再次相交,是因为永康市通过DNA比对,找到了线索。资料对于杨氏夫妇来说,2006年,人生悲喜,就像坐了过山车。
这一年,夫妇俩沉浸在初为人父人母的喜悦中,他们迎来了第一个孩子,开始憧憬未来的生活。
幸福却在这一年的6月1日戛然而止。这一天,杨先生出门上班,侯女士在家带着儿子。之前认识的一个“贵州老乡”找上门来,侯女士放心地让她看孩子,自己外出买菜。
谁知道回来后,“老乡”和孩子没了踪影。
那时小江刚出生4个月,发现孩子不见后,杨氏夫妇心急如焚,立刻报了案。回忆起当时孩子的场景,夫妻两人红了眼眶。
接到报警后,永康警方立即对该案立案,并马上着手在全市范围内发布寻人启事,同时与沿线兄弟单位取得联系、互通线索,确保不错漏任何一条线索。
但寻人哪有那么容易。
16年来,永康警方和杨氏夫妇从未放弃任何希望,一直在寻找孩子的下落。资料这些年,担心孩子找回来,夫妻俩不敢离开永康,连老家都没有回去过,一直着,能有团圆的那一天。
直到今年6月1日,永康市负责DNA检验的经核查比对发现:河南省新蔡县有一名16岁的男孩小李,与杨氏夫妇存在亲缘关系,极有可能就是“小江”。
得知结果后,随即与杨氏夫妇取得联系,夫妻俩激动得连说话都结巴了起来。
再也坐不住的夫妻俩,于6月7日清晨,在陪同下,踏上了认亲之。原来,在当地帮忙下找到了小李,同时得知
“走,咱们别耽误孩子考试,这次先不见。”杨先生强忍着见孩子的念头,红着眼眶向妻子说。
不忍看到他们无获而归,特地安排人拍下了孩子的照片。
从河南回到永康三周后,小李中考已结束。
6月29日一早,再次与杨氏夫妇联系,与他们一起重返河南。由于小李还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世,担心孩子一时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一上,们对于见面的相关细节问题,反复探讨推敲。
“到了目的地后要先见谁?要怎么和对方沟通?该怎么安抚孩子……这些都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讨论后,决定先与杨氏夫妇会谈。
当天中午,在与杨氏夫妇沟通了半个多小时后,一行人再次来到当地辖区。
此时,杨氏夫妇正在一间办公室里等待,而另一间办公室里,正在和小李的养母交谈,并询问孩子的情况。资料
一个多小时后,养父带着小李来到了。
“孩子,接下来我要说的话,你可能一时接受不了,但这是事实,晚知道不如早知道。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尊重你的意愿……”见到小李后,耐心解释。
得知身世后,小李稚嫩的脸上,出现了紧张的情绪,手也发抖,一边的手臂被另一边的手抓得通红。
“你现在长大了,能自己做主,想不想见亲生父母由你决定。”一边轻拍着他发凉的手,一边耐心地安抚。
“我想见见亲生父母……”当小李脱口而出这句话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资料
已经在焦急等待了一个下午的杨先生和侯女士,终于见到了16年未见的亲生儿子。记忆中嗷嗷待哺的婴儿,如今已成翩翩少年。望着儿子,两人百感交集。
“孩子,这么多年了,我们一直不敢离开永康,也不敢回老家贵州,就盼着能把你找回来。”在一阵静默中,一道低沉的声音响起,说着说着,杨先生大哭了起来,少年的眼睛也湿润了。
“你们拥抱下孩子,了这么多年,当父母的不容易。”提议。
“快看,这孩子右耳上的‘三个洞’胎记和小江小时候一模一样。我们的好儿啊,总算找到你了!”看到孩子耳朵上的胎记时,侯女士瞬间破防,眼泪止不住地往。
夫妇俩和小李紧紧相拥,这个迟到了16年的拥抱,让彼此都哭成了泪人。
“毕竟血浓于水,我们以后多多沟通,感情肯定可以重新培养起来的。”杨先生坦言,以后会经常与儿子保持联系,不管他做什么样的决定,自己都会永远支持他的选择。
为依法严厉打击拐卖儿童犯罪各环节的人员,永康市专案组将继续对该案开展工作。自2021年3月组织开展“团圆行动”以来,截至目前,永康警方已帮助13个失散家庭重获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