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自助餐想“翻红”到底有多难?
餐企老板内参特约撰稿人 翟彬 文
快餐则是刮起“自选风”: 老乡鸡、大米先生这两位“大佬”也相继开启自助称重模式。大米先生在官宣时自称“变中寻求新突破”。
8月份,餐饮行业的收入为27482亿元,同比下降5.0%。另据相关数据显示,截止今年5月份,16228元不等的自助套餐; 吉野家也在上新了火锅产品后,快速推出了68元/位的火锅自助; 一直“高大上”的星巴克上海工坊也曾短暂推出了限时自助,甚至引发了一场有关“性价比”的网络论战……
但从结果上看,大部分品牌在浅尝辄止就都下架了“自助类产品”,并未将其常态化。 当然也有少数品牌做着做着就转型的,比如去年成都串串品牌“玉林串串香”甚至干脆转型为“109元的自助串串模式”。
而今年开始的新一波“自助餐热”,大概率将会“重蹈覆辙”,在一阵喧嚣之后归为平静,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 对很多商家来说,“限时自助”的目的是将“非重点时段”的效率最大化,并非“彻底转型”。
第二, 通过“限时自助”的方式拉新,带动新客到店体验,简单讲就是“不为挣钱,挣个人气”。
因此,“限时自助”对于绝大多数商家来说,只是“短线操作”,并非长久之计,没办法从根本上改变店内的营收结构。
同时,对于“业余选手”来说,自助餐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执行中也会出现很多Bug:
其次,自助模式与正餐并行所产生的“卫生、噪音、客诉”等问题容易导致的顾客用餐体验差。
300平米之间,房租的降低的同时,也增加了门店的生存几率。比如比格比萨,280㎡共有120个餐位,员工不超过20人。
第三,平价自助大行其道。
近些年随着餐饮品类不断细分和高端餐饮的发展,使得高端自助餐被大大的分流,火了14年的金钱豹轰然倒塌就是实证。爱消费降级的趋势下,3自助餐的客单价更是一路走低,据相关数据显示,截止去年我国前十大连锁自助餐品牌的人均客单价只有69元,而像是去年爆火的旋转自助小火锅像的客单价更是下探到40元以下。在高端自助不断萎缩的情况下,平价自助则是逆势增长,以比格比萨为例,疫情三年的复合增长率高达50%以上。
第四,一线城市持续萎缩,下沉市场方兴未艾。
疫情下,一线城市的房租和人工成本不断攀升,许多中小型自助餐饮品牌利润空间日益萎缩,因此不得不转向下沉市场要增量,像是小猪查理在北京等城市的规模一直在下降,但是在三线以下城市依然活得不错。究其原因就是下沉市场的房租相对便宜,且对于自助餐的接受度高,因此利润相对可观。
第五,半自助模式。
不管是前两年流行的称重式自助快餐,还是去年开始流行的自助式烤肉工厂,或者小料自助、饮料自助、甜品自助等半自助形式,其本质都是在降低了人力成本的前提下,保留了顾客的自主性,同时做到极致性价比。
自助餐是典型的“重资产行业”,企业始终承受着巨大的成本支出压力,以金钱豹为例,一餐至少需要400 多个SKU,且损耗巨大,因此仅食材一项成本就占营业额的 45%,这还不包括场地、设备的投入。
因此企业要想生意好,库存周转率就一定要高,库存周转率越高,食材就越新鲜;而食材越新鲜,生意越好,复购就越高,如此正向循环往复。
但疫情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循环,压力下企业的所有行为都开始变形,在周转率下降的时候,“降低食材成本”就成了自助餐们“不得不”的选择,如此恶性循环,导致近两年来自助餐品牌口碑越来越差。
自助餐如何避免成为“时代的一滴泪”,创新恐怕是唯一的选择。
小结
内参君记得人生中的第一顿高端自助餐,就是毕业后第一家公司的老板在世贸天阶请吃的金钱豹。那顿饭帮助内参君打开了一片新世界,记得光是哈根达斯就吃了好几盒,而那个时候的金钱豹绝对是含金量最高的社交货币,请客吃饭都“倍儿有面子”。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自助餐都是一个很好的品类,种类丰富、丰俭由人、老幼皆宜,但是随着餐饮品类的不断丰富和多样化,见多识广的食客们逐渐对自助餐失去了兴趣,加上自身迭代的速度也慢于其他品类,今的自助餐光环早已不在。
今天的自助餐面临着严重的品类分化:“200元以上”的高端自助餐依然生意火爆,像是海鲜自助、日式放题,仍是食客们解馋的不二之选;而“60元以下”的平价自助生意同样不错,像是“轩于鲜、苏小北、农小锅”等自助小火锅,即便在疫情最困难的三年里,门店数量仍然以每年100%的速度在增长;而最痛苦的则是那些中间价位的自助餐品牌们,产品大而全、特色不明确、性价比低、竞品太多,活的相当憋屈。
未来的自助餐会怎么样,我们不得而知,但目前来看,问题多多,道阻且长!